中医的传承一直依赖于文字的记载,中国近代由受过西方教育的学者发起的“白话文运动”,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,随着文言文被替代,自建国以来,学习过文言文的人越来越少,许多用文言文记录的中医名家典籍,让国人看起来越晦涩难懂,对中医的传承形成了障碍。新学堂建立以后,虽然有许多中医典籍被译成白话文,但由于文言文的语言风格过于凝练,加大了翻译难度。中医已在中华民族传承了上千年,凝结了历代中医名家的智慧,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,但由于其一直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与总结,而受到文字本身这种形式的制约,不能转化为现代科学所要求的数字依据。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制约着中医的传承与传播发扬。
为了打破阻碍中医发展的壁垒,我们必须使用一种现代科学所要求的新的语言来表达中医。新的语言特征是使用标准化的语汇与数字,例如表述脉象洪大时,我们必须同时给出脉象的幅度,多大幅度的脉象范围称之为“洪大”,只有用这种精准的语言去描述、记录,才能将得到的中医临床实践统一起来,把信息、数据聚齐起来,让能使中医的语言为中医的价值辩护,使中医得到更广泛的认可。
所以首先第一步,我们需要发明可以获得新中医语言的中医特征信息采集设备,我公司研发制造一系列中医特征信息采集设备,可以采集包括面相、舌形舌象、中医体质、脉象、耳穴,以及一些基础查体信息的文字与数据。这些设备的研制为获得基础数据,创建中医诊断数据库创造了条件。
第二步,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医特征信息采集设备的推广工作。2016年2月国务院颁布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(2016-2030年)》,首次将中医药发展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,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目标,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。中医医院、中医科室、中医“治未病”、中医健康管理等机构将在全国医疗行业占用更大的比重,相应的与中医相关的诊断设备必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与使用。随之而来的,必然是更多的临床中医特征信息的获得。我们将与使用我公司诊断产品的各类中医相关机构进行数据对接,通过在全国建立云数据中心的方式,实现中医基础信息的收集、存储、管理、共享,完成对中医基础数据库的建立。
![图1.jpg 图1.jpg]()
最后,我们将向我们的最终目标“深度挖掘中医诊断分析数据与疾病发生的关系”发起挑战,如何利用庞大的数据信息,结合中医理论,进行数据挖掘,寻找中医特征信息与疾病之间的关系、某些中医特征信息的变化与患某种疾病风险性之前的关系、不同地域或职业人群的中医特征信息规律与疾病倾向等。以新的中医语言为中医治未病、中医养生、全民健康管理、提供解决方案。